至2015 年6 月為止,北北基都會區的人口已達7,044,869 人,總面積為2,457.1253 平方公里。臺北都會區是世界第44 大都會區,密集的人口形成群聚效應,一方面可促進社會、文化和經濟的活力,但又同時放大任何城市皆面對的城鄉發展不均、社會不公、階級差異、生活環境品質等問題,為城市治理帶來挑戰。
空間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場域,城市中各種等待再開發之基地,亟需市民團體(社區、社群)的参與使用,發揮適當的場域活化精神,提供多采多姿地區活化機會。
都市空間資源分享(Space Share, Taipei)建立發想來自於自2009年以後台北都市再生行動累積的反思。在台北市都市更新處的支持下,歷經不同階段的專案計畫的試誤(trial and error),嘗試解決都市空間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包括URS都市再生前進基地、台北好好看系列計畫、Open Green等。本平台任務在補充由上而下的政策規劃未能觸碰之都市公益、公共價值,並與社區、社群等民間團體(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社區組織等)推動社會新想像及地區變革,尋求另一種積極的、彈性的空間運用模式。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於2010年開啟了「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S)」推動計畫,由政府單位提供空間,鼓勵民間單位進駐,將URS作為「都市再生」的孵化器,以閒置房舍的改造再利用,藉由軟體活動引入改善空間氛圍,並進一步影響房舍周邊區域,使得都市因硬體房舍整建修繕、軟體活動搭配產生再生的功效。
「台北好好看系列二」原本是配合2010花博展覽而透過容積獎勵的方式引動台北市公私有閒置空間翻轉軸線景觀風貌,當時累積簡易綠點多達74處以上。其中,由臺北市羅斯福路綠點軸線的實驗,透過委託專業團隊與民間社群共同協力社區的方式,打造出了雨水花園、溫羅汀閱讀藥草花園、開心農園等等暫時性的綠地,探索臺北市擁有法定綠地(如公園、法定開放空間)以外的開放空間的想像。
從「羅斯福路綠點軸線」的實驗計畫,2011年籌劃「誰來野餐」讀書工作坊邀請研究學者、公部門代表及都市與土地開發的實務工作者等,共同研究國內外案例,包括香港、新加坡、韓國首爾、西雅圖、日本東京等。世界各大城市接已運用多元策略活化、善用土地,營造出除了建築開發以外的價值空間。
英國倫敦都市更新機構歷經多次轉型以回應實際需要,並曾推出鄰里(社區)再生協力組織(neighbourhood renewal partnership)與相關基金制度(Neighbourhood Renewal Fund) 。預算容許跨年度支持並推動包括鄰里開放空間改造在內之各項再生行動。土地利用調查出不同層級綠地系統(如法定綠地、家庭前後院、屋頂綠地等等),建置於GIS系統上,展現清楚的綠色城市規劃態度與工具。另英國民間團體自發性的發起LandShare平台,落實都市住宅周邊許多零碎小或暫無開發利用計畫的土地,透過登錄的方式促進社群和空間分享使用。 西雅圖政府透過公投方式取得過半數民意開徵「特定目的稅」、補助社區創生社區園圃(P-Patch)、開放社區、商業組織共同投入申請模式。針對都市開發業者加以規範,透過開發前後的二氧化碳值來計算,以「開發衝擊金」、「環境影響費」的概念,於土地開發前事先進行二氧化碳的吸收(提供綠地),達成土地開發對增加環境衝擊的平衡。
日本立法保障地主得以簽約信託給基金會開放土地與房舍作為公共空間,能呼應完整的綠化政策架構。政府扮演具信賴之角色,民眾與政府簽訂認養合約形成協定關係。
韓國都市綠地政策由公園法衍生訂立城市公園法,市長以政策引導都市中各種層及的綠化行動。「首爾綠色信託」(Seoul Green Trust)借重結合民間大企業的資助(民間及政府各出資50%比例的信託基金),大刀闊斧催生綠色空間。願景於2020年達成每位市民增加3.3平方公尺綠地。
環顧世界各國案例,台北市都市再生的實驗逐漸將政策與民間行動鍊結。私有空間有機會藉由容積獎勵以外的方式,提供無法與市場經濟抗衡的社會公益團體、NGO組織、青創團體等社群團體獲得使用空間。累積各界行動能量,逐步鼓勵民間參與空間分享與共創的「空間資源分享平台」誕生,期望在市場經濟以外,媒合更多元的倡議行動改變的參與者加入活化空間使用的行列,鼓勵多元且彈性的空間使用方式,持續集結社群網絡力量,營造城市共享精神。
台北都會地區中,有許多民間空餘屋資源,透過本「空間資源分享平台」將這些資源適當引入,具有公益目的非營利組織、社區工作者、社會企業、文創行動者等,促進空間的活化,在城市中實現公共服務與文化創意志業,倡議產權之外的新價值。
Our goals In Taipei,there are many empty indoor spaces left unused. Through our “Space Share Platform”, we introduce these spatial resources to appropriate users or groups in our society, such as NPOs, social workers, social firms, or Cultural&Creative Activisms, so that they can activate these precious spaces ideally. We want to realize the concept of public service, and enhance Cultural &Creative businesses in our society. And we would like to advocate the new values beyond the limitations of property ownerships.
我們邀請各式各樣的【空間需求者】,告訴我們公益行動的理念,以及正在尋找的空間需求。同時,也邀請空間提供者分享【空間物件】,分享空間本身的故事與魅力。在空間分享的過程中,我們也會主動邀請相關的【專業協助者】可以給予協助,例如空間的裝修建議、空間的營運企劃建議。也歡迎市民擔任【分享情報員】,提供城市的分享案例與空間分享的點子。
We would like to invite a variety of “Space-Demanders” who can tell us their ideas of improving common wealth to join us. We also want to invite “Space-Providers” to share their fascinating stories of their spaces. In the process of space sharing, we will invite experts from different professions to assist us, such as interior designers, interior decorators, or business operation planners. We also welcome every citizen to be a “Scout of Space Share Ideas”, providing us precedents of Share Space in different cities in the world, as well as ideas of creating a good shared space.
當空間不再閒置,遂能實踐循環經濟、創造城市共享資源。重獲新生的空間,透過時段性地分享、開放共同進駐、社群共創等方式,舉辦社會公益性活動,搭建起社群團體交流機會,同時誘發城市社群網絡的連結與蔓延。空間的故事是由人的聚集所形成,平台紀錄了各種不同的空間分享故事,希望能打開市民對空間的想像,鼓勵更多夥伴加入空間分享的行列。
生活的樣貌不只是居家生活,還有街道、商店、綠地等需要由社區居民共同打造的公共生活。「社區創生」是單點空間分享影響到更全面的社區,透過空間與社群的串連,居民參與地方社群引發有趣的公共行動,一起打造出社區的共享生活。我們認為共享不是理想,而是人與人相互影響、共同實踐出的社會價值與生活網絡。
透過靈感企畫傳遞、實踐共享精神,散布至城市各個角落。有的長成了工具分享牆面;有的形成了共同維護使用的免費商店;有的則以享食冰箱的形式於街角出現。當靈感逐步形成行動計畫,共享精神不再只是單一行為,也不必停留在單一場所,而是成為一個可以被移動和複製的系統,擾動各地的人與人、人與社群、社群與社群,透過實踐,落地開展成城市共體意識的社會支持系統。
「空間分享」與一般的空間活用有何不同?
「空間分享」特別是指,在空間使用上,供給者與需求者,除了一般的租金邏輯之外,發展出多元且富有分享、共享理念的交流方式。「空間分享」具有活用上的彈性(flexible)、情感上的分享(share)意涵,貼近屋主與空間需求者的城市生活故事。
Why is “Space Share” different from “space using”?
“Space Share” not only satisfies Space-Demanders (need space) and Space-Providers’ needs (need profits), but also develops diverse and creative ways for the public to interact, think, and share their ideas about ways to improve common wealth. For example, one can rent a space with affordable price to an agency that serves healthy daily meals for the elderlies in a community. Space Share has the flexibility of usage, and the meanings of sharing emotions and stories of the community. It helps to reveal more interesting stories in a city.
本平台如何運作?
第1步:空間需求者(個人、組織團體)、空間提供者(屋主)若於網站上檢索到適合的潛力對象,可至網站「聯絡我們」填寫資料,平台將主動聯繫。
第2步:平台將適當地媒合供需雙方。
第3步:平台可協助提出「空間分享」的營運企劃或提供修繕改造諮詢建議。
第4步:平台可協助雙方完成締約程序。
第5步:空間需求者正式進駐營運。
如何參與本平台?
我們邀請各式各樣的【空間需求者】,告訴我們公益行動的理念,以及正在尋找的空間需求。同時,也邀請空間提供者分享【空間物件】,分享空間本身的故事與魅力。在空間分享的過程中,我們也會主動邀請相關的【專業協助者】可以給予協助,例如空間的裝修建議、空間的營運企劃建議。也歡迎市民擔任【分享情報員】,提供城市的分享案例與空間分享的點子。
How does this platform work?
Step 1: When a Space-Demander (ex: individuals, or organizations) or a Space-Provider (a space owner) finds a likely match on our website, he/she can reach us by filling up information in “Contact Us” section online. The Space Share platform team will contact him/her for further procedures.
Step 2: Space Share platform will appropriately match both the Space-Demander and Space-Provider.
Step 3: If needed, Space Share platform can assist applicants to propose operation plans, or to provide consulting advices regarding to interior decoration plans.
Step 4: If needed, Space Share platform can assist applicants regarding to contracting issues.
Step 5: Put the plan into effect. Business begins.
Who can use this platform?
We would like to invite a variety of “Space-Demanders” who can tell us their ideas of improving common wealth to join us. We also want to invite “Space-Providers” to share their fascinating stories of their spaces. In the process of space sharing, we will invite experts from different professions to assist us, such as interior designers, interior decorators, or business operation planners. We also welcome every citizen to be a “Scout of Space Share Ideas”, providing us precedents of Share Space in different cities in the world, as well as ideas of creating a good shared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