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的萬華加蚋仔聚落
南萬華加蚋仔過去屬農耕聚落,曾經種植過加蚋三寶,麻竹筍、茉莉花、豆芽,聚落的核心是東園街,東園街是加蚋最早的市街,過去稱「店仔口」,日常用品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都可在此購買。現今還可看見街屋建築。隨著都市變遷,為了帶動南萬華發展,政府發展萬大計畫,開闢萬大路,執行巷清計畫,發展棋盤式的交通,希望透過便利的交通促使在地經濟發展。也因此,原本的農田在幾年間漸漸消逝,交通的便利,卻影響了原本曾經風光一時的店仔口生意,居民購物都往中萬華或城區,東園加蚋仔也漸漸沒落。
發現南萬華老聚落,發展創意行動,開啟騎樓、老街新想像
自2013年開始,臺大城鄉所的學生們注意到東園街有趣的過往歷史,成立「好加在工作室」,與學校及在地文史工作者、在地藝術團隊合作,開始發起一系列創意的活動,騎樓工藝坊、農聚東園、拾光市集等活動,在東園街道上、騎樓間擺起按摩、挽面、奉茶攤位,邀請居民一起享受騎樓下的時光,重新讓居民回憶街道的風光,也啟發居民對於騎樓的想像。在拾光市集裡,邀集居民們一起來擺攤,吸引著在地藝術家、居民、在地店家一起擺攤,串起社區網絡關係,也開啟居民對於社區新的願景。
加蚋仔六庄中的堀仔頭維持著最完整的聚落紋理,一群關心地方生活文化的團體,結合不同專長和角度,包括建築、文史、藝術、水文、社區營造、都市永續發展等,共同關心堀仔頭聚落保存。除此之外也發掘了水圳、豆芽產業、廟宇文化等議題,與在地藝廊「水谷藝術」的藝術家共同創作「堀仔頭消失紀念簿」圖文作品,將加蚋仔庄頭的文史故事融合於壁畫牆面呈現,希望喚起居民對於自身生活社區特色的重視。
圖片來源:好加在工作室
在地意識崛起,青年返鄉成立組織,開啟在地新活力
藉由這些計畫,引動了更多在地青年的注意,紛紛加入地方再生行列,陸續有不同背景的年輕人自發性成立各種社群團體。有文史背景工作的博士青年,成立「南萬華的日常」社群,於臉書中分享南萬華的歷史與日常生活故事,並定期舉辦分享交流會,讓在地社群網絡更加的緊密。
2016年,更有一群生長於南萬華加蚋仔的年輕人們,有感於年少出外念書與工作,對於家鄉故事大多陌生不了解,希望能返鄉為在地做一些實質上有意義的事情,拾起自身與在地的連結,也讓更多年輕人了解自己社區的文化。因此,組成「六庄」在地組織,依據不同主題,天橋的消失、在地庄頭故事、未來願景生活,拿起相機、DV,訪問當地居民、蒐集老照片,籌備在地系列天橋攝影展與錄像展,希望紀錄下加蚋仔各種日常但特別的風情。
圖片來源:南萬華的日常
圖片來源: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