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 |
|
(圖片來源: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Facebook臉書粉絲專頁)
「讓孩子認識自己居住的地方,他就有可能把愛護地方的聲音擴大,
甚至關心更大的社會,讓社會變得更茁壯。」
2017年夏天,幾個台大城鄉所和師大環教所的研究生們帶著一股強大的熱忱,在天母組成教育團隊,設計了給天母孩子們認識地方的系列課程。以「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為名,「善」代表關懷社會與環境;「散步」指走得細緻、看得仔細;「地方」則是「回到自身、回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出發」的意思。
因為在意工業化快速的現今,人與土地的關係越漸疏遠,「永續」成為很嚴峻的議題,而了解在地的文史和生態,推動公民參與也相當重要。這促使善步團隊決心開始運作以地方本位教育為主的行動。團隊夥伴毓仁說,他曾經閱讀一個日本環境教育的文獻,當中提到:孩子感受到的環境議題普遍都是重大而遙遠的,反而和自己沒有太大的相關,然而,一個孩子可以解決的尺度,應該像是住家隔壁的公園要被拆掉了,和他如此貼近的事情,所以善步團隊認為如果要對環境議題付諸實踐,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回到自己能夠做的範圍,而「地方」就會是一個好操做的尺度。至於選擇以「教育」為操作的方式,「現在不是沒有永續的技術或科技,而是沒有永續的行動,但行動是源自於價值觀,價值觀則是由教育而來,所以才用教育來著手。」
天母地方小學堂
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在某個機緣下,由天母在地人的團隊夥伴,發現到羅友倫故居的老房子故事,同時也觀察到在地人對於文史、生態瞭解不多,思考著如何讓自己社區的人認識環境,便開始以環境教育作為行動的嘗試。
在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計畫支持下,規劃了「天母地方小學堂」系列課程,帶著天母孩子們在街區踏查、遊戲闖關,在美軍白屋策繪、在公園利用樹葉做面具、到羅友倫故居做生態觀察、利用學到的質性訪談技巧採訪美援時期的異國文化店家。在社區玩耍的同時,也教給他們更深更遠的東西,像是讓孩子去比較已成為URS空間的天母白屋,與缺少維護管理的羅友倫故居,進一步討論拆遷與保存的議題,更以「保存拆除大擂台」的辯論遊戲,讓孩子們角色扮演跟議題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像是國防部、文化部、立委、支持與反對的民眾等等,引導孩子思考不同立場的想法。「我們想讓他們理解其實每一件事情都有利害關係人,取得共識是一門學問,而同理和退讓是很重要的,這才可以讓我們走得更遠。」
(老房子新發現:孩子在天母白屋進行老屋探查,比對老師介紹的建築特徵做「文化資產健康檢查」。
── 圖片來源: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Facebook臉書粉絲專頁)
(森林保衛戰:帶認識羅友倫故居的歷史,進行「文化資產健康檢查」,討論維護管理問題、動物保護議題,設計任務讓孩子破關獲得草皮、樹木與動物中在自己隊伍的基地上,而後帶孩子討論天母綠地與生態消長的議題。
── 圖片來源: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Facebook臉書粉絲專頁)
在系列課程的最後,是一場由孩子們自己主持的「擺攤小達人」。已經上完6堂課的天母孩子,在天母創意市集當起攤主,把他們學習到的事情轉化成故事與遊戲,和路過的民眾介紹自己居住的地方。毓仁與我們分享一個很令人動容的小故事:在擺攤之前,孩子們還自己私底下約出來討論,利用課程之外的時間主動地和同學互相交流想法、製作擺攤道具。似乎因為有前面課程的思辨,某程度喚醒了孩子的小火苗,看見孩子有這樣的反饋,讓善步團隊非常感動,而擺攤行動也相當成功,效果很好,毓仁描述起活動當天的情況:社區的居民都因為孩子認真的解說而停留腳步,甚至平常不會出現在議題場合的人都停下來細聽孩子們說在地的故事。「當一個小朋友跟你談社會議題的時候,反而更能說服人。」
(天母孩子的故事時間—小探查員市集擺攤行動:作為天母地方小學堂的最後一堂課,孩子們把學到的事情,用遊戲的方式說天母的故事給大家聽。
── 圖片來源: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Facebook臉書粉絲專頁)
因為有這些孩子對地方的投入,他們的家長也開始想要和孩子一樣去了解居住的這塊土地究竟發生什麼事情。善步團隊因此設計了「故事觀景窗」活動,以天母的文化資產與生態綠地規劃一套導覽行程,邀請社區裡的大人親身走踏到街區各個角落,觀察與發現地方的故事。
(天母故事觀景窗:在天母街區進行踏查,了解天母地名的由來、日治時期的草山水道系統、認識美軍眷舍與羅友倫將軍故居的建築結構與特徵。
── 圖片來源: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Facebook臉書粉絲專頁)
天龍中的天龍?天母在地觀察
普遍被認為是上城區的天母,是否真的像我們常聽說的「天龍中的天龍」?當我們向毓仁問起對天母的觀察,他保守地以他的生活經驗談起,他觀察到天母的住宅形式很多是門禁社區、城堡式的建築,所以人和人的連結相對較弱,對社會事務的參與可能也不高,但從和學員家長的互動,可以知道天母的大人們並不是對地方的課題無感,他們很支持也願意參與社區相關的活動,只是或許真的缺乏一個機會或平台讓他們參與公眾事物。
這也讓善步團隊開始思考在天母成立不同的議題社群的可能性,像是樹木保護的、安養照護、水道與溪流等各個議題,把不同專才的社區夥伴集結一起在街區發展各式各樣的行動。
目前善步與地方社群已經開始有定期的聚會,像是有「綠點點點點」團隊的芳惠老師、「好好地空間」負責人、士林左手香團隊等社群,定期交流彼此在做的事情,並一起激盪出更多社區經營的方案。
環境教育作為一種「方法」
從孩子引動了家長,為了凝聚更多地方青年的加入,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後續發展了「善步好朋友教案」,邀請對地方觀察與行動有興趣的人一起加入社區運作,設計環境課程教案,開發更多有趣的社區探險活動,因此誕生了「天母古厝的時空任意門」教案:設計闖關讓孩子比較自己家的建築與古厝的差別;「磺溪抓寶去」教案:讓孩子在天母磺溪做溪水水質檢測、闖關與溪流周邊訪問,結合附近即將消失的老舊宿舍群一起探討人和土地的關係。或許善步團隊當初沒有想到環境教育可以作為地方創生的一種方法,然而在這些活動與課程之中,確實激發了在地的社群參與、周邊店家的串連與合作,以教育的方式介入在地面對的課題,帶動孩子對環境的價值觀,或許地方教育真的可以成為推動社區參與的一種模式,而這個模式可以在其他的地區被延續與複製。
善步團隊未來規劃
「老師,那我們之後還可以做什麼?」在擺攤行動之後,幾位孩子跑向毓仁這麼問他。這一句話讓毓仁動念決定繼續爭取計畫,讓這些孩子更有機會去實現他們想做的事情,「社區行動保溫杯」計畫於是開始籌備,帶著這群參與過小學堂課程的孩子們一起在「雜學校」的策展、教他們永續與環境的相關討論和專案技巧,讓小朋友自己去設計行動方案。
除此之外,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還希望能夠設計屬於天母在地的地方本位教育「系列必修與選修課程」,從一個大議題底下分枝出不同的小單元,圍繞在天母在地的人文與環境資源,發展不同階段的多元內容。面對許多想推動的事情,毓仁也提到希望社會企業的狀態更完整,能夠發展更健康的商業模式,期盼在不久後的將來團隊可以自給自足,設計更多適合大小朋友參與的有趣計畫。